中國塑料工業是以塑料加工為中心,包含塑料合成樹脂、助劑及添加劑、塑料加工機械與模具在內的一個全體。進入“十一五”以來,塑料工業正逐步走上由塑料大國到塑料強國的跨越式開展之路。在“十一五”時期,塑料工業要推動工業結構優化晉級,努力提高工業技術水平,塑料制品總產值的年增加率為10%,2010年-2015年的年增加率應為8%,到2010年、2015年,塑料制品總產值應別離到達3500萬噸和5000萬噸。從2006年數據看,中國塑料工業規劃以上公司的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利稅總額和利潤總額的增加均超越了20%,其間產值為2801.9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8.65%;總產值同比增加25%,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加23.96%,利潤總額增幅達30.36%。塑料制品業的總產值和出口額現在已排列中國輕工職業的第三位和第五位,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工業之一。
中國塑料制品業已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地域特征,廣東省以塑料管及附件、塑料包裝箱及容器、日用塑料制品及其他塑料制品為主;浙江省以塑料薄膜、塑料人造革合成革為主;江蘇省以泡沫塑料為主;山東省以農膜、塑料編織品為主;遼寧省以塑料型材為主,其產值均居全國首位。2006年廣東塑料制品總產值為680萬噸,總產值超越1300億元,均占全國的25%擺布,居全國首位。廣東省85%以上的塑料公司和產值都集中在珠三角區域,該區域現在是中國塑料職業最密布的區域。
職業界競賽劇烈難以化解本錢壓力塑料制品職業面對原材料本錢上漲的壓力。盡管國內合成樹脂產值增加迅速,但仍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2000年-2005年中國合成樹脂年均增加11.8%,約為世界年平均增加率的3倍,即便如此,中國樹脂花費仍有一半以上依靠進口。因為世界石油報價居高不下,塑料質料報價在高位動搖,塑料制品出產公司能否習慣質料報價大幅動搖的運營環境,成為其生計的關鍵所在。現在中國已有一些上規劃的塑料制品出產公司,但絕大多數公司進入不一樣技術、不一樣客戶群的多個范疇,盡管都歸于塑料制品范疇,但不論是在研制、出產、設備保護,仍是采購、出售等各環節,都很難形成規劃效應和協同效用。
因為出資小、準入門檻低、立異才能弱,國內大多數塑料制品出產公司規劃較小,不具備抗危險的才能,商品也不一樣程度地存在同質化、產能過剩等問題。塑料制品出產公司上下受制,處于兩層擠壓當中--對上游質料公司沒有建議報價的權力,對下游公司也沒有議論報價的資歷。這已成為中國塑料制品出產公司脫節現在困境所需處理的關鍵問題之一。商品的報價漲不上去,塑料出產公司只要自個接受本錢的壓力。據了解,現在很多中小規劃的塑料制品出產公司已歇業或牽強維持最低的本錢運作。